当前位置:

“人”重道远,“事”至名归

来源:今日宁乡 编辑:陶醉 2025-10-23 16:10:17
—分享—

余盼

心隅有寄,藏觉察之痕,拾坚持微光。

这份职业,让我在晨光熹微中迎接过懵懂的脸庞,在暮色四合时梳理过厚重的教案。那些被粉笔灰染花的袖口,被红笔填满的书信往来,被深夜灯光拉长的身影,都曾让我问自己:语文教育的意义,究竟是“教会”还是“唤醒”?是“塑造”还是“守护”?

向下扎根,是语文教育最稳的“讲台”

初登语文讲台时,我总急于把自己所知的“文学干货”一股脑倒给学生,以为“讲得越多,教得越好”,直到课代表的温馨提醒将我拉出“满堂灌”的洪流。于是开始尝试“蹲下来教书”,当我放下“师者”的架子,用“同行者”的姿态靠近学生,语文课堂就变成了“双向奔赴”的旅程。

语文教育的“根”,原来扎在“看见”里——看见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独特感悟,看见知识背后的人文温度,看见自己作为“引路人”的真正分量。

向上生长,是语文师者最美的“姿态”

这些年,我见过太多“蜡烛成灰”的奉献,也听过不少“燃烧自己”的比喻,但我更愿意把教师比作“常青藤”——在滋养学生的同时,自己也要向上生长。刚工作时,我总担心“给不了学生一杯水”,后来发现,好的教育不是“倒水”,而是“共同挖井”:学生在探索语文的奥秘中找到水源,我们在引导中拓宽语文的边界。

为了理解“10后”对网络文学的热爱,我阅读了他们常看的热门网络小说,发现其中也有对人性、社会的深刻思考。我开始在课堂上引入“创意写作”活动,让学生分组创作短篇小说,从构思情节、塑造人物到修改润色,全程由他们主导,我只做“脚手架”——看着他们为了完善故事和同学激烈讨论,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反复修改。语文教育者的“生长”,就是学会“放手”,在“不放心”里藏着“信得过”,在“帮一把”时留着“让一步”。

向心而行,是语文教育最纯的“底色”

前几天整理旧物,翻到刚工作时的日记,里面写着:“希望六年后的自己,依然记得第一次站在语文讲台上的紧张与期待。”如今再看,突然鼻酸——这六年,我曾在外界的质疑中自我怀疑,在升学率的压力下焦虑失眠,在“平衡家庭与工作”的拉扯中感到疲惫。怠倦是教育的暗面,而孩子们对我的喜欢则是光。光与暗交织时,“值得”不再是瞬间的感动,而是岁月沉淀下愈发清晰的答案。

妈妈曾跟我说:“当语文老师久了,会有‘教育洁癖’——见不得孩子对语文的热爱被辜负,见不得经典被简化,见不得语文教育变得功利。”这种“洁癖”,其实就是语文教育的“初心”:是深夜备课室里那盏不肯熄灭的灯,是批改作文时在错别字旁画的笑脸,是毕业典礼上和学生拥抱时忍住的眼泪。它让我们在“内卷”的洪流里守住“慢慢来”的勇气,在“分数至上”的评价体系里坚持“育人先育心”的固执。

现在的我,依然会在公开课之前紧张到失眠,依然会为学生的成绩波动而焦虑,但更多了一份“定”——知道语文教育是“慢火熬汤”,急不得;知道每个孩子对语文的领悟都有自己的时区,催不得;知道自己能做的,就是做一盏“长明灯”,不耀眼,但足够温暖,照亮他们语文学习的一小段路,然后目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。

把心沉下去,于书香文韵里守澄明之心;把人站里面,在讲台方寸间展风雅之诺;把事扛起来,向教育新程处践开拓之志。(作者系宁乡市实验中学教师)


来源:今日宁乡

编辑:陶醉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宁乡网首页